青龙山管理局:数字化赋能恐龙蛋化石 保护和利用的探索
湖北日报客户端2025-03-05 11:26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杨颖颖、李亚岚)在鄂西北的层峦叠嶂中,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卧于郧阳大地。这里不仅群峰竞秀、物华天宝,更因保存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恐龙故地”。自保护区成立以来,青龙山管理局始终肩负着守护地球生命密码的使命。如今,面对新时代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双重挑战,保护区对标先进、追赶潮头,以数字化技术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遗产保护、数字活化古生物资源”的创新之路,让沉睡亿万年的恐龙蛋化石焕发新生。
从传统守护到智慧保护:为化石安全装上“数字铠甲”
青龙山保护区蕴藏着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化石层叠分布、地质环境复杂,传统保护手段面临监测盲区多、风险预警滞后等难题。为此,青龙山管理局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发力,建立“空天地网”立体防线,设置了144个视频监测点,对重点防护区域进行24小时全天候视频监控、全方位监测录像;建设总长1400米的“电子围栏”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资源保护的智能预警和数字监管能力;为巡护队员配备手持终端设备,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与处理,提高了管护效率;安排专人使用搭载红外相机的无人机每天开展空中巡查,实现了核查对象精确、动态跟踪,确保了巡查保护地点全天候无遗漏。此外,针对当前科研监测数据管理、要素监测、保护评价分析零散的问题,启动了青龙山保护区数字化平台建设,用一个综合管理平台整合现有功能、数据,并实现资源上图。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恐龙蛋化石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人工记录到智能分析:为地质资源构建“数据大脑”
数字化不仅革新了保护手段,更重塑了科研范式。青龙山管理局建立了“三维重建”工作站,在不破坏的情况下给恐龙蛋化石做“CT”,获取其内部高精度三维图像,形成数字化档案,供长期保存和查阅;开展恐龙蛋化石电子档案建设,给每枚恐龙蛋化石贴上唯一的电子标签,将恐龙蛋化石基本信息及照片信息逐件逐条录入,建立电子档案,并借助CT扫描高精度重建,建立恐龙蛋化石三维数据库;利用激光雷达扫描仪对遗址馆内的地形地物进行数据密集采样,辅助专业软件最终形成遗址馆内高精度地形线及恐龙蛋位置分布数据图,为原位保存恐龙蛋化石的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在遗址馆内及周边安装了10台环境因子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各项数据指标,供科研人员掌握环境变化情况。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加持,科研人员精准掌握了恐龙蛋化石资源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标本展示到沉浸体验:让古生物知识“破壳而出”
为破解传统博物馆“展柜+展板”的单一模式,青龙山管理局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为公众提供有趣的科普教育和新奇的文化体验。在地质博物馆采用裸眼3D模拟恐龙灭绝时的场景,让游客们置身于史前世界,亲眼见证地球演变与生物进化,享受视听盛宴;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推出“魔法眼镜”,将透明屏播放的内容与真实环境“无缝”融合,使游客从全新的视角来观察晶体蛋逐渐变化形态;借助视觉暂留原理,打造全息投影立体呈现,在调整旋转的全息风扇中投射动画,生动再现鸟龙生活场景,营造出立体视觉效果;引进红外反光标记、RFID芯片等技术,开发研学笔记项目,让每名游客都可以随到随看,收听自己的“专属介绍”,还可获得专属相册留念。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推出不仅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观赏到恐龙的奇妙世界,更激发了他们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青龙山保护区正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书写着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青龙山方案”。未来,青龙山管理局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赋能恐龙蛋化石保护和利用的探索,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保护体系,提升恐龙蛋化石的保护水平;进一步拓展数字化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体验。随着智慧化保护区的全面建成,这座承载着远古生命记忆的青龙山,将继续以科技之力守护文明根脉,续写更加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