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科学技术普及法》背景下青龙山保护区科普工作思考

日期: 2025-02-17 10:10:08
纪宏新
来源: 青龙山管理局

摘要: 本文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深入探讨青龙山保护区科普工作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提升保护区科普成效,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我国科普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强调科学技术普及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青龙山保护区作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和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此法律框架下,如何有效开展科普工作,让公众深入了解地质遗迹保护和生态保护意义、掌握科学知识,成为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青龙山保护区科普工作现状

1.完备的科普设施

在2008年青龙山保护区建成了保存大量古生物化石的郧阳地质博物馆,特别是馆内展示有郧县龙骨骼化石及巴克龙骨骼化石。2015年在保护区恐龙蛋露头区域建成了遗址1号、2号、3 号馆及科普馆,遗址馆的建设为露头恐龙蛋提供了全方位的场馆保护,更为游客近距离观赏神奇而美妙的青龙山恐龙蛋提供直观体验场所。科普馆内展示的各类图片,更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方向、方法、途径、成果等进行全方位的科普展示。同时,保护区内设置了2块大型LED显示屏,每天循环播放地质遗迹科普短视频。

2.健全的科普队伍

2021年,保护区成立科普科技志愿小分队,现今成员由最初的9名队员逐渐发展到成功邀请中国科学院、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参与的34人志愿团队,其中专家级志愿者12人,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科学领域,科普内容也有恐龙地质遗迹相关知识扩展到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几年的活动实践,青龙山科普科技志愿分队在十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2024年11月,更是成功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为郧阳区一中380名学生开展了一场“飞向蓝天的恐龙”主题演讲。

3.有序的科普活动

依托局机关科普资源分队的成功组织,每年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前往十堰市周边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10余次,向周边社区居民、学校师生讲解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重要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科普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恐龙蛋化石实地保存环境,普及恐龙蛋发掘、保护和研究的相关科学知识,实地体验恐龙蛋化石修复工作,增强实践体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带来的机遇

1.资源支持

依据该法律,青龙山保护区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科普专项经费,用于完善科普设施,如对遗址馆和博物馆相关科普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互动体验设备,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增强公众的体验感;购置先进的野外监测科普器材,加深公众对地质遗迹近距离科学观测的科研实践,增强公众科学思维和探秘意识;制作生动的科普短视频,系统讲解青龙山保存的恐龙蛋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

2.合作拓展

鼓励保护区与科研院校、科普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根据前期与青龙山保护区签订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院校的专业特长,邀请相关院校对口开展科普人才培训、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创新发展具有青龙山特色的科普活动,打造青龙山科普独创品牌,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视觉体验和科普知识。通过专家指导的各项培训,进一步提升科普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强化科研团队的人员组织和协调,邀请更多的科研团队赴青龙山开展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破解青龙山恐龙蛋叠层分布、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及青龙山孵蛋恐龙优势群体等众多未解之谜。

3.宣传推广

一是媒体合作前景更广阔。借助各大合作媒体的优势宣传平台,将深奥的地质遗迹科学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二是科普传播方式更有创意。邀请专业团队,按照青龙山保护区现有科普场馆类型,分门别类制作高水平的科普短视频,通过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以及研学笔记和辅助导览系统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将青龙山科普内容进行系统化展示,从而加深公众在青龙山的科普体验。三是科普作品征集更有挑战。继续加大科普作品的征集活动,深化科普作文、手抄报和短视频的内容,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强化视觉冲击力,达到最佳的科普传播效果。

四、面临的挑战

1.专业人才短缺

青龙山保护区现面临既懂地质遗迹专业知识又擅长科普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科普讲解词撰写的深度不够、科普活动互动环节设计单一、科普知识拓展面较窄,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科学知识需求。

2.受众参与度不均

目前青龙山保护区科普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以学生群体为主,展示的恐龙蛋及古生物化石样品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一部分人对地质遗迹保护重要性的理解较为片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普人群的广度和范围,受众不均。

3.公众体验感不够

目前青龙山保护区的科普手段主要还是以观赏和讲解为主,公众自我参与度还不够,吸引公众眼球的视觉体验还存在差距,一定程度影响了公众参观的激情和乐趣。

五、改进策略

1.人才队伍配优

选拔青龙山保护区年轻、有潜力干部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科普培训课程,学习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知识,提升科普技能;对外招聘具有跨学科背景人才,充实科普队伍;加强科普团队的统一组织协调,集中商讨制作高水平主题演讲教材,强化科普实效;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普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

2.科普文创出彩

依托原有的学生科普用品、掼蛋扑克等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具有青龙山特色的日常用品,如有卡通恐龙形象的贴画、恐龙挂件、恐龙拼装玩具等。

3.科普活动推广

针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采用通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制作 “接地气” 的科普资料,结合农闲、节假日时间,开展送科普进社区活动;利用科普进校园与学生们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分发科普文创产品,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科学热情;继续深化“世界地球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对科普作品征集活动进行创意性谋划,进一步突显青龙山特色和生态环保理念;重点策划“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将生态环保和地质遗迹保护相关知识有机融合,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开设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将古生物展和科普作品展结合起来一起走进学校和社区。

4.科普技术普及

相对冷门的地质遗迹科普场馆要成为十堰周边群众的重要目的地,需要将专业的团队将一定的故事情节融入科普讲解中去,同时配以必要的前沿的科普设施设备,在原有的声光电凸显模式的基础上,以AR、VR技术手段打造视觉、听觉总体冲击力,让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普及。

5.科普内容创新

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变的重要遗存,需要借助科普视频才能给予观众直观感受,按照参观路线及场馆展陈情况,精心策划讲解方案及视频文字脚本,讲解内容融入故事情节,避免枯燥乏味,让远古恐龙时代浮现眼前,从而加强观众的参观体验和想象力;借助动画等手段制作精美的科普视频,对各个场馆的展陈对象进行精准科学描述,展示当时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古生物演变发展历程,让远古地质遗迹动起来,从而增强科学发散思维和视觉冲击力。

六、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青龙山保护区科普工作照亮前行道路,虽面临挑战,但只要抓住机遇,从人才、设施、文创、活动组织及推广等多方面发力,不断优化科普工作体系,就能充分发挥保护区科普功能,使公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坚定支持者与参与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 青龙山管理员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